江城基地午后的阳光,带着一丝末世独有的稀薄。 陆沉渊换上了一身不起眼的灰色便装,行走在幸存者交易区。 苏明月安静地跟在他身后半步的距离,同样是简单的服饰,却难掩其卓然的气质。 灰烬则像一道真正的影子,融入周围稀疏的人流,他以及数名同样便装的黑色守望队员,构成了一张无形的保护网。 陆沉渊此行,不为别的,只想亲身看看,他治下的幸存者,过着怎样的生活。 “这新发的营养膏,味道比以前好多了,没那么剌嗓子了。” 一个贩卖些零碎手工品的摊主,对旁边的顾客说道。 “可不是嘛,听说是陆司令特意吩咐后勤部改良的配方。” “陆司令真是把我们当人看啊。” 摊主感慨着,拿起一块擦拭干净的旧手表,试图给它重新上弦。 “能活着就不错了,以前哪敢想。” 陆沉渊脚步未停,摊主的话语清晰传入耳中。 营养膏的口味,他确实提过。 没想到这么细微的事情,也会被他们记在心上。 他看向那些略显粗糙,却充满生活气息的摊位。 破旧的布料缝制的娃娃,用废弃金属打磨的小刀,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、用变异植物种子串成的手链。 人们的脸上,大多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平静,偶有愁苦,却不绝望。 “这位小哥,看你的样子,不像是常来这边的吧?” 一个卖腌菜的老妇人,抬头打量着陆沉渊。 她的摊位上,只有两小坛颜色暗沉的腌菜。 苏明月上前一步,想说什么。 陆沉渊微微抬手,示意她不必。 “随便看看。” 他的声音平静,没有多余的情绪。 “是啊,现在基地里安全多了,我们这些老婆子也能出来摆个摊,换点东西。” 老妇人咧开嘴,露出缺了几颗牙的笑容。 “多亏了陆司令,他是我们江城的大恩人。” “就是不知道,陆司令啥时候能再来我们这片看看,上次他来视察,我离得远,都没看清呢。”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,眼神中带着期盼。 陆沉渊的视线从那小坛腌菜上扫过。 腌菜的种类很单一,显然原材料匮乏。 “会的。” 他留下两个字,继续向前走。 老妇人愣了一下,看着他的背影。 “这年轻人,说话口气倒是不小,不过看着…总觉得有点眼熟呢?” 她对旁边的摊主嘀咕。 “管他呢,现在的年轻人,有几个不是心高气傲的。” 不远处,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,笑声清脆。 一个年轻女子,应该是他们的母亲,正拿着一块粗布,仔细擦拭着一个孩子脸上的灰尘。 她的动作很轻柔。 陆沉渊的脚步缓了缓。 那女子注意到他们的目光,有些局促地笑了笑。 “孩子们没什么玩的,只能自己找乐子。” “基地里能给他们一口饱饭,一个安全睡觉的地方,我已经很感谢陆司令了。” “只盼着陆司令能长命百岁,一直护着我们。” 她的话语真挚。 陆沉渊看着那几个孩子,他们衣衫虽然陈旧,但还算干净。 只是,那双眼睛里,缺少了末世前孩童应有的无忧无虑,多了几分不属于他们年龄的警惕。 “教育呢?” 苏明月在陆沉渊身边轻声问,她记录下了刚才妇人的话,此刻提出了自己的观察。 陆沉渊没有立刻回答。 他看到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,正蹲在墙角,用一小截木炭,在粗糙的地面上写写画画。 写的,是一些歪歪扭扭的数字。 “教育资源,依旧是短板。” 陆沉渊的结论很直接。 灰烬的身影在人群中若隐若现,始终保持着一个既能观察全局,又不会过分引人注目的距离。 他的职责,是排除一切潜在的威胁。 即便在陆沉渊看来,这片区域祥和得有些不真实。 “陆司令真是神人啊,听说以前是华北那边的大人物。” “可不是,年纪轻轻,就有这等魄力,把江城治理得井井有条。” 路过两个正在休息的搬运工,他们的交谈声不大,却清晰可闻。 “咱们现在能安稳地出力气挣口粮,全靠他。” “只希望别再有什么大的尸潮了。” 陆沉渊听着这些议论,心中并无多少波澜。 赞扬,他听得太多。 他更在意的,是那些赞扬背后,尚未被满足的需求,尚未被解决的隐患。 民众的满足感,是基地稳定的基石。 但这种满足感,也是最容易被打破的。 夜幕降临。 指挥部内灯火通明。 苏明月将整理好的记录,递给陆沉渊。 上面分门别类,列出了白天观察到的各项情况,以及幸存者们无意中透露出的各种细微诉求。 “今天的观察,你有什么看法?” 陆沉渊靠在椅背上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。 “民心可用,但细节仍需打磨。” 苏明月回答,声音清冽。 “例如,部分区域的临时住所,保暖措施不足,夜间温度下降,对老人和孩子影响较大。” “其次,基础教育资源匮乏,大部分学龄儿童处于失学或半失学状态,这不利于基地的长远发展。” “还有,部分手工业者缺少必要的工具和原材料,限制了他们的产出,也影响了物资的多样性。” 她一条条列举,清晰,精准。 陆沉渊默默听着。 这些,与他的判断大致相符。 “关于临时住所的保暖问题。” 陆沉渊开口。 “通知后勤部,立刻调拨一批高密度保温材料,优先供给老人和儿童集中的住所区域。” “同时,组织人手,对所有临时住所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和加固,确保本周内完成。” “是。” 苏明月迅速记录。 “基础教育。” 陆沉渊的眉头微微蹙起。 “这个问题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” “但,必须开始。” “从军中抽调一批有文化的战士,担任临时教员。” “编写简易教材,先从识字和基础算术开始。” “地点,可以利用一些闲置的仓库或大型帐篷,改造成临时学堂。” “鼓励幸存者中有一技之长的人,参与教学,可以给予物资补贴。” 他的语速不快,但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。 “明白。” 苏明月笔尖飞舞。 “至于手工业者的工具和原材料。” 陆沉渊沉吟片刻。 “让物资统计部门,重新梳理一遍仓库清单。” “将一些可用于民用生产的闲置设备、材料,以成本价或兑换的方式,提供给有需求的幸存者。” “同时,可以设立一个‘技术革新奖励’,鼓励他们利用现有条件,进行工具改良和新产品研发。” “这件事情,你亲自督办。” 他看向苏明月。 苏明月点头。 “是,司令。” 她的回答,永远简洁有力。 陆沉渊站起身,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。 窗外,江城基地的灯火,如同黑夜中的繁星,星星点点,却也连成一片。 那是希望的光芒。 微弱,却顽强。 “榕城方面的运输队,预计什么时候抵达?” 他忽然问道。 “根据最新通讯,如果一切顺利,明天上午应该能进入江城范围。” 苏明月回答。 “第九师师长钱振国,会亲自带队。” 陆沉渊的嘴角,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。 “很好。” 他需要那些晶核,不仅仅是为了系统的升级。 更是为了,更快地武装自己的部队,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,更加严峻的挑战。 而榕城的示好,或者说,那种被巧妙维护的尊严,他很欣赏。 乱世之中,抱团取暖,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则。 但如何抱团,却是一门艺术。 “司令,您今天似乎…格外关注幸存者的生活细节。” 苏明月在记录完最后一项后,轻声开口。 她的观察力一向敏锐。 陆沉渊转过身。 “基地的强大,不只在于城墙有多坚固,武器有多精良。” “更在于,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,是否对未来,还抱有期望。” 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 这个道理,无论在哪个时代,都不会过时。 苏明月若有所思。 “我明白了。” 她轻声回应。 陆沉渊重新坐回指挥椅。 他拿起桌面上的一份文件,那是关于江城周边变异体活动区域的最新报告。 新的挑战,随时都可能出现。 他必须时刻准备着。 苏明月安静地站在一旁,等待着他接下来的任何指令。 只要他一声令下,她便会去执行,不问缘由,不计代价。 这是她的使命,也是她的信仰。 夜,渐深。 指挥部内的灯光,依旧明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