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往“方舟号”内部的舷梯,宽阔得足以让三辆重型卡车并行。 脚下的金属甲板传来轻微的震动,那不是机械的轰鸣,而是一种更加深沉的,仿佛整艘巨舰都在呼吸的律动。 顾淮安三人的脚步,在踏入船舱的瞬间不约而同地放缓了。 外部世界的咸腥海风与腐朽气息,被一道无形的屏障彻底隔绝。 取而代之的,是经过精密过滤的,带着一丝凉意的清新空气。 内部通道的墙壁并非冰冷的钢铁,而是一种散发着柔和白光的复合材料,将整个空间照得亮如白昼,却又没有半分刺眼的感觉。 这里太干净了。 干净到不属于这个时代。 “这边请。” 周剑走在最前面,他的步伐轻松,仿佛只是在带领朋友参观自己的家。 他没有介绍那些从头顶无声滑过的维修机器人,也没有解释墙壁上那些不断变换着数据流的内嵌式屏幕。 这种不加解释的日常感,本身就是最沉重的炫耀。 冯涛的呼吸有些粗重。 他是一名在风浪里打滚了几十年的老海军,可这里的一切,都在颠覆他的常识。 他甚至产生了一种荒谬的错觉。 他们不是走进了一艘船。 他们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,运转正常的文明。 所谓的旗舰餐厅,并非他们想象中的,摆着长条桌的大型食堂。 那是一个位于舰体上层的,拥有巨大环形落地窗的宽阔空间。 窗外,是沪海市那片熟悉的,死气沉沉的灰色轮廓。 窗内,是铺着洁白桌布的餐桌,闪闪发光的餐具,还有一些正在低声交谈的,穿着蓝色制服的军官。 强烈的反差,像一把无形的锤子,狠狠敲在三人的心口。 周剑为他们拉开椅子。 “随便坐。” “我们这里的伙食很简单,希望能合三位的胃口。” 很快,餐盘被机器人侍者端了上来。 没有罐头,没有压缩饼干,更没有那种掺了麸皮的米糊。 盘子里,是一块煎得恰到好处的,滋滋冒着热气的肉排,旁边配着几颗颜色鲜艳的,看上去像是番茄的蔬菜,还有一杯清澈透明的饮用水。 冯涛拿起叉子,戳了戳那块肉排。 肉质紧实,香气扑鼻。 他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。 他已经快一年没有闻到过真正的肉香了。 “周舰长。” 冯涛放下叉子,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,挤出一个僵硬的表情。 “你们的日子,过得可真够奢侈的。” “我们海军陆战旅的兄弟,在江口跟怪物拼命的时候,要是能有一口热汤喝,都算是过年了。” 这句话,带着刺。 魏征在一旁,眉头紧锁,他觉得冯涛太过冲动。 周剑却只是笑了笑,他切下一小块肉,放进嘴里,优雅地咀嚼着。 “冯旅长,您误会了。” “这不是奢侈。” “这是标准。” 他放下刀叉,用餐巾擦了擦嘴。 “在我们雄芯集团军的后勤条例里,保证每一位士兵,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,都能摄入足量的蛋白质、维生素与清洁饮水,这是维持战斗力的最基本要求。” “至于这块肉,是我们用营养培养基合成的蛋白质块,口感上可能比不上真正的牛肉,但营养成分绝对达标。” “旁边的蔬菜,来自舰上的水培农场,可以保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供应。” 魏征的身体前倾,他几乎是本能地问道。 “水培农场?在这艘船上?” “是的。” 周剑坦然地回答。 “方舟号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,可以满足五千人在不接受外部补给的情况下,独立生存三年。” “我们称之为‘诺亚计划’的最低标准配置。” 魏征彻底说不出话了。 他脑子里飞速计算着这背后所代表的能源消耗,技术水平,物资储备。 每一个数字,都是一个让他感到绝望的天文单位。 他们还在为了一亩地的收成而挣扎,对方却已经在一艘船上,实现了生态的自我循环。 “哼。” 冯涛重重地哼了一声,他拿起刀叉,狠狠切下一大块肉,塞进嘴里。 食物带来的满足感,非但没有让他感到愉悦,反而加重了他心里的屈辱。 “吃得再好有什么用。” 他含糊不清地说道。 “打仗,靠的还是人和枪!” “靠的是不怕死的精神!” “说得对。” 周剑竟然点头表示了赞同。 “精神确实很重要。” “所以,总司令认为,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个问题。” “士兵为什么而战?” 他看向顾淮安,这位从始至终都沉默不语的老将军。 “是为了某道命令?还是为了某个长官的荣誉?” “不。” 周剑自问自答。 “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身后的一切。” “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家人能吃上这样一块肉,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,能睡在一个温暖的,没有怪物骚扰的房间里。” “当一个社会,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时,任何关于荣誉和精神的号召,都会变得无比脆弱。” “就像将军您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。” “您用枪口逼着他们去劳动,他们确实会动起来。” “但他们心里,只有恐惧,没有希望。” “一个被恐惧驱动的群体,在面对真正的绝望时,只会崩溃得更快。” 顾淮安握着水杯的手,收紧了。 周剑说的每一个字,都精准地戳在他刚刚建立,又被轻易粉碎的铁腕政策的废墟上。 “那你觉得,该怎么做?” 冯涛忍不住反驳。 “难道把这些食物白白发给他们?让他们像一群懒虫一样,躺在避难所里等死吗?” “当然不。” 周剑的脸上,露出了自信的笑容。 “总司令的理念很简单。” “我们不养懒汉,但我们提供机会。” “我们成立重建委员会,不是为了强制,而是为了引导。” “我们会公布所有的工作岗位,从清理街道的环卫工,到操作精密机床的技术员,再到驾驶工程车去修复城市的司机。” “每一个岗位,都有明确的酬劳标准。” “酬劳不是货币,而是贡献点。” 他身旁的屏幕上,亮起了一个清晰的列表。 【清理一立方米建筑废墟:1贡献点】 【修复一米长的地下管道:3贡献点】 【参与码头卸货八小时:5贡献点】 列表的另一侧,是兑换标准。 【标准单人营养餐(三餐):2贡献点\/天】 【模块化单人居住舱使用权:15贡献点\/周】 【一套全新的工作服:10贡献点】 “我们把选择权,交还给他们自己。” 周剑的声音,在安静的餐厅里回荡。 “想活下去,想活得更好,就用自己的劳动去换。” “我们会为他们提供最先进的工具,最安全的保障,以及最公平的规则。” “当一个人,通过自己的努力,能堂堂正正地为女儿换来一个苹果,为妻子换来一个温暖的床位时,他内心迸发出的力量,远比任何枪口下的命令,都要强大得多。” “到了那个时候,如果再有怪物想来破坏他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一切。” “您觉得,还需要我们逼着他,去拿起武器吗?” 冯涛张着嘴,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 他脑海里,浮现出避难所里那些麻木,绝望,甚至怨毒的面孔。 他第一次开始怀疑,自己引以为傲的铁血手段,是不是从一开始,就走错了方向。 顾淮安缓缓放下了水杯。 他没有吃东西,只是静静地听着。 他终于明白,自己输在哪里了。 他输的不是武器,不是技术。 他输在,他对这个已经崩坏的世界,最后的想象力,也仅仅停留在“活下去”这个层面。 而对方,那个叫陆沉渊的年轻人,却已经开始思考,如何让人们“有尊严地活下去”。 这是格局上的,碾压。 “你们……” 顾淮安沙哑的嗓音,终于响起。 “你们真的能做到?” “不是做到。” 周剑纠正了他。 “我们已经在做了。” 他抬起手,在桌面的触控屏上轻轻一点。 餐厅的环形落地窗,瞬间切换成了实时监控画面。 画面里,正是他们刚刚离开的那个码头。 数十辆工程车,已经将大片的模块化居住舱搭建完毕,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在空地上,如同一个崭新的社区。 移动厨房的烟囱里,冒出了久违的,食物的香气。 东部战区的士兵,正和雄芯的后勤人员一起,向第一批走出避难所的幸存者们,讲解着贡献点制度。 那些幸存者的脸上,依旧带着困惑与畏惧。 但当他们看到那些干净的居住舱,闻到食物的香气,他们的眼睛里,开始出现一种名为“渴望”的东西。 那不是对施舍的渴望。 而是对一种全新的,可以靠自己双手去争取的生活的渴望。 顾淮安沉默地看着这一切。 他看到,之前那个在避难所里,被他用枪指着,最后被迫接受整编的历史教授陈景明,此刻正拄着拐杖,站在贡献点登记处前。 他没有去报名做苦力。 他指着一块牌子,正在跟一名雄芯的文职人员,激动地讨论着什么。 顾淮安将画面放大。 他看清了那块牌子上写的字。 【沪海市战时历史资料整理员,招募三名。要求:熟悉沪海地方志,具备历史学专业素养。酬劳:10贡献点\/天。】 那一刻。 顾淮安知道,自己那面属于旧时代的旗帜。 彻底倒下了。 而一面崭新的,他无法理解却又不得不承认其强大的旗帜。 正在这片废墟之上迎风升起。 他拿起了面前的刀叉,切下了一块合成肉排,缓缓放进了嘴里。 味道,确实不如真正的牛肉。 但却让他尝到了一丝久违的,名为希望的味道。